职故纪>奇幻>金古武侠赋 > 542 俗世红尘
    几年不下来,人族的变化很大。对修士来说,千年如一粟,可在人间,千年却变了天下。这里的一切都和曾经有了大不同。

    以前的这里,生活过的虽恬淡、舒适,却算不得富足,只能说温饱。可自从全真七子出了名后,来这里的人多了,他们要吃饭,要喝水,自然需要购买,所以这里的村民有了额外的收入。而外人的走入,也让这里的人产生了想要出去的念头。

    于是,人的交流、物品的交流开始流转起来。

    靠近终南山的地方,变化不是太大,可越往外,变化就越大,人的流动性也越强,在边缘地方,更是多了一座城镇,里面有一个大的集市,用来交换物品。这集市不是百晓生手下的人建造的,而是外面的贵族商人建造的。

    显然,他看出了此地的商业前景,建造了这个集市,收集四周的土产,运出去卖,并把外面的一些新奇东西,拿来这里卖。

    这样的交流显然是有好有坏的,好处是大家见识多了,认识也多了。坏处也有这点,同时贫富也开始显现。

    以前,他这里人不富裕,却也不贫苦,大家都不差吃的喝的,却也没有太多富足的。可随着外来人的进入,生意开始大规模的出现,一些首先尝螃蟹的人发了财,其他人自然也眼馋,便有了不少做生意的人。

    他们有的发了家,有的却败了家,不一而足。

    最紧要的一点。是外面的思想在影响这里的人。这一点,是百晓生不希望的。就如镇元子问他的一般,一滴水滴入大海。是要被大海同化的。

    百晓生很不希望,自己治下的人变的市侩,变得生死不定。

    一路走,一路看,百晓生的脸色很不好。进入这座新城,感受着那喧嚣的气氛,与滚滚,更是让他脸色铁青。

    他知道,若任由这里发展下去。此地早晚会被同化。看来,他要重新布置一番了,不能任由这些东西胡乱走下去。

    其实,他看到的也不是多么严重,对比现在,这里的人还是要好很多的,起码大家相信诺言,遵守约定,人也质朴的多。只是他有先知先觉的记忆。知道这个口子开了就封不上了。他也没有想过封上,那是不可能的,可引导还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只是他也有一个担心,那就是知识的繁盛会不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呢?

    我们都知道。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思想极度繁盛之时,可那也是最乱的时候,谁也不服谁。各种争夺时时发生。

    大家都看不上儒家,觉得独尊儒术是中国的一大败绩。可在当时的时代,这可以解决百家纷争。达到国内和平,中央集权的目的,不然,哪里来的汉武帝驱逐匈奴啊。这一切,都是相辅相成的,你想要用如今的方法解决,根本就不可能。

    这也是百晓生发展知识,一直留下基础,不敢过多延伸的因由,他就怕造出什么孔子、孟子来。到时候,怎么办?